發布時間:2021-04-30 | 游覽:3738
內容摘要:FinFET稱為鰭式場效晶體管 (FinField-EffectTransistor;FinFET)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(CMOS)晶體管。閘長已可小于25nm。該項技術 的發明人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。Fin是魚鰭的意思,FinFET命名根據晶體管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。
FinFET稱為鰭式場效晶體管 (FinField-EffectTransistor;FinFET)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(CMOS)晶體管。閘長已可小于25nm。該項技術 的發明人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。Fin是魚鰭的意思,FinFET命名根據晶體管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。
發明人
該項技術的發明人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(ChenmingHu)教授。胡正明教授1968年在臺灣國立大學獲電子工程學 士學位,1970年和1973年在伯克利大學獲得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?,F為美國工程院院士。2000年憑借FinFET獲得美國國防部高 級研究項目局最杰出技術成就獎(DARPA Most Outstanding Technical Accomplishment Award)。他研究的 BSIM模型已成為晶體管模型的唯一國際標準,培養了100多名學生,許多學生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大牛,曾獲Berkeley的最高教學獎;于 2001~2004年擔任臺積電的CTO。
工作原理
FinFET閘長已可小于25納米,未來預期可以進一步縮小至9納米,約是人類頭發寬度的1萬分之1。由于在這種導體技術上的突破,未來芯片設計人員可 望能夠將超級計算機設計成只有指甲般大小。FinFET源自于傳統標準的晶體管—場效晶體管(Field-Effect Transistor, FET)的 一項創新設計。在傳統晶體管結構中,控制電流通過的閘門,只能在閘門的一側控制電路的接通與斷開,屬于平面的架構。在FinFET的架構中,閘門成類似魚鰭的叉狀3D架構,可于電路的兩側控制電路的接通與斷開。這種設計可以大幅改善電路控制并減少漏電流(leakage),也可以大幅縮短晶體管的閘長。
發展狀態
在2011年初,英特爾公司推出了商業化的FinFET,使用在 其22納米節點的工藝上。從IntelCorei7-3770之后的22納米的處理器均使用了FinFET技術。由于FinFET具有功耗低,面積 小的優點,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(TSMC)等主要半導體代工已經開始計劃推出自己的FinFET晶體管,為未來的移動處理器等提供更快, 更省電的處理器。從2012年起,FinFET已經開始向20納米節點和14納米節點推進。
FinFET和普通CMOS的區別
CMOS(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),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,電壓控制的一種放大器件。是組成CMOS數字集成電路的基本單元。
在計算機領域,CMOS常指保存計算機基本啟動信息(如日期、時間、啟動設置等)的芯片。有時人們會把CMOS和BIOS混稱,其實CMOS是主板上的一塊可讀寫的RAM芯片,是用來保存BIOS的硬件配置和用戶對某些參數的設定。
在今日,CMOS制造工藝也被應用于制作數碼影像器材的感光元件,尤其是片幅規格較大的單反數碼相機。
SOI和體硅FinFET的比較
本文比較了SOI和體硅FinFET器件在性能、加工工藝及其成本上的差異。如果要使SOI和體硅的FinFET器件具有相類似的性能,體硅 FinFET器件的制備流程將更為復雜。在SOI晶圓上,氧化埋層隔離了分立的晶體管,而在體硅器件中,隔離作用則必須通過晶圓工藝來形成。我們將證明, 由于體硅FinFET工藝更為復雜,使得器件的差異性達到SOI的140%~160%,并會對制造和工藝控制產生嚴峻的挑戰。雖然SOI基片更為昂貴一 些,但更為復雜的體硅FinFET工藝成本的增加大體上已抵消了這部分開銷,從而使得在大批量生產時其成本能與體硅工藝大體上相當。
當半導體業界向22nm技術節點挺進時,一些制造廠商已經開始考慮如何從平面CMOS晶體管向三維(3D)FinFET器件結構的過渡問題。與平面晶體 管相比,FinFET器件改進了對溝道的控制,從而減小了短溝道效應。平面晶體管的柵極位于溝道的正上方,而FinFET器件的柵極則是三面包圍著溝道, 能從兩邊來對溝道進行靜電控制。
此內容來源于中國半導體論壇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
服務熱線:
版權所有
福建德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系地址:
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蛟洋鎮蛟洋工業集中區工業路6號